今年以來,濟寧市堅持過程嚴控、動態平衡,以“終了管控”塑造礦山關停狀態修復基礎,以“采修平衡”統籌礦區開采修復動態平衡,“以修復治理計劃定開采利用方式”助推礦山修復成效鞏固,探索實施礦政全生命周期管理示范新模式。
規劃先行,全面推行“終了管控”
結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等上位規劃,逐礦分析區位、交通等要素,提出礦山閉坑后總體定位和規劃目標,科學劃定修復治理管控邊界,形成治理、開發與保護相協調的礦山治理與國土利用最佳方案,逐一明確開采標高、開采方式、終了邊坡角度、開發修復時序、終了用地布局、修復模式等管控指標,指導開采和修復。
精細把控,同步實現“采修一體”
改變過去礦山生產“先開采、后治理”的傳統模式,以修復治理計劃定開采利用方式,倒推開發利用方式及開采標高,精準制定開采計劃,突出修復治理導向,實現“終了管控”目標。同時,嚴格落實“邊開采、邊治理”,將落實情況納入綠色礦山創建、露天礦山綜合整治重點檢查內容,約束礦山企業,保證礦山開采和修復治理同步實施、一體推進,實現礦山修復治理“不欠新債”。
總量控制,探索實施“采修平衡”
統籌安排開采區塊與修復范圍,落實“兩個堅持、五項措施”,探索實踐年度開采與修復治理動態平衡。落實兩個堅持,堅持水泥礦山最多不超過兩個開采面,建筑用礦山不超過一個開采面,避免礦區生產多面開采;堅持兩年內無開采計劃平臺,優先修復治理。落實五項措施,落實管控效果,嚴格落實礦山開發利用與生態修復控規總體管控目標;落實總量控制,“一礦一策”評定礦山開采最大裸露面;落實開采計劃,合理確定年度新增開采裸露與修復治理面積;落實時序安排,一張圖規劃礦山開采與修復治理空間位置及時序關系;落實采修平衡,每年核定年度礦山開采與修復平衡執行情況。綜合上述措施,確保了礦山開采一點、修復一點,不開采區域立即修復,實現礦山開采與修復動態平衡。